天才物理学家如何与导师相处?谁也逃不过“选导师困难症” | 科学八卦史(七)
在科学史中,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常常被理想化为一种异常和谐的状态。人们愿意相信,那些天才般的大科学家在求学之路上必然是一帆风顺。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,彼时的他们还不是大科学家。历史呈现给我们的,往往是另一番更为复杂、也更具人情味的景象:哪怕是大科学家,他们的成长轨迹
在科学史中,导师与学生的关系常常被理想化为一种异常和谐的状态。人们愿意相信,那些天才般的大科学家在求学之路上必然是一帆风顺。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,彼时的他们还不是大科学家。历史呈现给我们的,往往是另一番更为复杂、也更具人情味的景象:哪怕是大科学家,他们的成长轨迹
10月20日晚,知识分子、赛先生、墨子沙龙在线上举办“追思杨振宁先生:《杨振宁:百年科学之路》分享会”,邀请杨振宁先生的同事、弟子、忘年之交一起追思分享,希望杨先生的故事和思想更好地启迪和激励年轻一代。潘建伟、朱邦芬、孙昌璞、翁征宇、刘钝、方在庆、施郁、吴从军
沃纳·海森堡(Werner Heisenberg)是20世纪最重要的物理学家之一,他对量子力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。海森堡生于1901年12月5日,逝世于1976年2月1日。他因创立量子力学以及运用量子力学理论发现了同素异形氢而获得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。海
10月20日晚,知识分子、赛先生、墨子沙龙在线上举办「追思杨振宁先生:《杨振宁:百年科学之路》分享会」,邀请杨振宁先生的同事、弟子、忘年之交一起追思分享,希望杨先生的故事和思想更好地启迪和激励年轻一代。潘建伟、朱邦芬、孙昌璞、翁征宇、刘钝、方在庆、施郁、吴从军
真空从来不是真的“空”——当三束激光在这片看似虚无的空间里精准聚焦,第四束激光竟凭空出现,这个被称为“真空四波混频”的现象,彻底打破了人们对“空无”的认知。牛津大学与里斯本大学高等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,用尖端计算建模技术构建出实时三维模拟,第一次让我们看到强激光
精密计量学是科学发现和技术进步的基石。其中量子计量学利用量子态(如叠加和纠缠)的独特属性,超越标准量子极限(SQL)——这是仅使用经典资源的传感器的精度上限。然而,当我们从测量单个参数转向同时估计多个不兼容的参数时,就会遇到一个根本性的障碍:量子反作用力壁垒,
麻省理工与北京大学联合团队在《自然》发表突破性研究,提出一种基于电双层静电排斥机制的新型范德华材料转移方法。该方法通过将材料浸入氨水溶液,利用材料与基底界面形成的电双层排斥力实现无损剥离,无需传统蚀刻工艺即可实现晶圆级、高通量转移。该技术适用于多种二维材料(如
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的物理学家团队在《科学进展》杂志上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,展示了一种规避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限制的创新方法。这一突破性发现并非试图打破这一量子力学基本定律,而是通过巧妙的"转移不确定性"策略,为量子传感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可能性。
在人类理性试图破译宇宙奥秘的伟大叙事中,德意志民族的角色绝非简单的参与者,而更像是一位深沉而系统的构建者。这片土地孕育的思想家,往往兼具了哲学的深邃视野与工程的严谨精确,这种独特的精神气质在其物理学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。从经典世界的颠覆到量子图景的编织,德
我在芝加哥大学念书时,对我有很多影响的另一位老师是泰勒(Teller)。他比费米年轻六七岁,是与费米同时在战后到芝加哥大学去做教授的。泰勒的物理与费米的物理有很相近的地方,也有不相近的地方。相近的地方是他的物理也是从现象出发的。他的基本兴趣反映在对物理现象的好
要怎样才能成为一名伟大的物理学家?或许,可以从他们接受的教育、与老师之间的互动讲起。今天是教师节,我们一起走进四位著名物理学家的世界——杨振宁、爱因斯坦、费曼和海森堡,走进他们眼中的老师。
假如我告诉你,你身边的一切,坚固的桌子、透明的玻璃、流动的空气,乃至你自己的身体,其本质都是一群“幽灵般”的小精灵在跳动,你会相信吗?这不是童话,而是量子理论为我们揭示的、看似荒诞却又无比真实的世界图景。